在金門,去到任一處的觀光景點都會碰到大陸同胞。太武山下的忠烈祠、馬山觀測所、古寧頭戰史館、莒光樓、金門酒廠、翟山坑道……。早些年可以從他們的衣著一眼辨認出來,如今兩岸的經濟水平已經拉近,只剩口音跟用語可以辨識。而說實在,很多的時候根本難以判斷。
在馬山觀測所的時候,碰到四、五個操閩南語的成年男女,他們看到我們一行有老有小,紛紛出讓他們原本在使用的望遠鏡,還教導我媽媽、我姪子怎麼使用。一直到出了觀測所,到了停車場看見中型巴士擋風玻璃上貼的字,才知道他們是《港澳旅遊考察團》。
到了翟山坑道,看到那塊《勿忘在莒》,我們堵在狹小的入口跟石碑合照。這時,有兩名男子由洞口走出,看見我們在拍照,停了下來。他們原本操著閩南語,但是在我們向他們道歉也道謝的時候,他們改操國語。一個肥胖五短,年紀約在五十中旬,面貌十分本土,另一個身材頎長,面貌端正,年紀三十左右。我原以為年紀稍長的那位會有台灣國語,可是我錯了,他們的國語字正腔圓,完全沒有口音。態度溫文有禮。拍完照,他們繼續往外走,我們往裡走,這時我們碰到其他的男男女女,也遇到導遊,我才發現那又是一團港澳觀光考察團。
在金城的市場選購貢糖、米粉、花生、牛肉乾、酒──是的,我媽媽在酒廠雖然已經買了三瓶的58度金門高梁,去到那間在地阿兵哥推薦的商店,發現那家的酒比酒廠便宜後,又買了幾瓶──擦身而過的一些人,他們手上的大包小包,讓我懷疑那可不可以視為辨認的依據。
插個題外話,我媽是個十足的採購高手。她對台灣的經濟繁榮面,絕對有她的貢獻度。哪裡有便宜的東西、哪邊可以買到又便宜又好的食材,她都知道。除了衣服已經不到百貨公司買外,電器用品是到台北火車站後站去買,每年的年貨一定是到迪化街,水果一定是到三重的果菜市場。出門觀光,她採買東西絕對不手軟,不擔心買太多提不回來。因為:我們這麼多人,每個人拎兩袋就夠了。唔,老爸、我弟、我,現在加上我們家那個身高一七五的弱雞姪子,個個都是她的人力資源。
整趟金門行走下來,印象最深的是翟山隧道、莒光樓、跟那天晚上的晚餐。
由於那天下午兩、三點又吃了牛肉餐,逛完莒光樓跟翟山隧道,一群人已經相繼"陣亡",弟弟建議回飯店休息,七點再出來吃晚餐。
哈,那一休息,更是全部躺下(我除外),要不是弟弟被他的小兒子挖起(gucci是最有時間觀念的一人,而且耳力特好,別人說的話,他都記得很牢。原本計劃七點,但是弟一睡著,在他小兒子第一次為他醒床時,他把時間改為:再睡一下→接著是八點→八點半)那天晚上應該不會再出來。
"信源海產店"是飯店鄭重推薦的,也是陳美鳳、胡瓜、吳宗憲.......等藝人大力推薦的。我們以為它一定是在大馬路邊,招牌一定很醒目。完全錯誤。那是在一堆古厝裡面,而且是在巷弄裏面的住家。如果不是當地人指引,根本不知道。
裡面生意很好,已經快九點,桌位仍是滿滿。老板娘於是要我們到他兒子開的分店去吃。她說的方位很清楚,我們以為這一次不會有問題。我們實在低估了咱們對用語的認知。
古典小說跟武俠小說裡的一炷香、一盞茶,跟老闆娘那句:就在XX高中"旁邊",頗有異曲同工之處。每個人喝茶的速度不一樣,室內香跟室外香燒完的速度也有差別。我們認為所謂的旁邊,就是"隔壁",頂多不會超過八~十間房子。弟弟更放大的半條街,可是那個老闆娘的"旁邊"顯然是用一條街來做衡量。如果不是一位熱心計程車司機(我弟進7-11問,一位進去買菸的計程車司機說他剛好要往那個方向,叫我弟跟著他的車走)帶路,我們絕對找不到。
那一餐,吃了兩千多元。平均每個人不到三百元。算起來價美物廉,因為老闆還特地送我們一盤他原本推薦,但我們顧慮到已經叫了不少菜,所以婉拒的菜。只是大家似乎還是比較懷念下午的那頓牛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