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上的問題層出不窮。

要不要入境隨俗,要不要依照當地、當時、當年代的用語跟習俗來翻譯?

我要不要讓Peony in Love的男主角效法郭靖或是賈寶玉,叫女主角的時候是用:「牡丹兒」或是「同妹妹」,女主角效法黃蓉叫她的如意郎君:「人哥哥」?

 


 

我記得蔣中正死時停靈在國父紀念館,當年去瞻仰他的遺容幾乎是全民運動。後來他移靈大溪時,我們全家也排了老半天的隊進去看慈湖、看他。當時的想法是:好大的林園,好奇怪的題款跟落款。

後面的那一句指的是蔣宋美齡。棺木前有個花圈,上款寫著:介石吾兄,下款寫著:妹 美齡。

我那時還沒看過金鏞小說,也沒人告訴我『古代』的人稱呼自己的另一半,除了賤內、拙夫外,還有另一套叫法。至於客家山歌,以及採紅菱之類的歌曲,那裡面的『哥呀』、『妹呀』也只是聽聽而已,根本不曉得那的確是一種情況的反應。

 

外國人可不興『哥』、『妹』這種叫法,不論是哪個年代。

可是咱們的《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處處有叫姊姊、哥哥、妹妹的痕跡,顯示從很早很早以前當男女發生情愫時,在想到對方、叫對方時,就會用上這幾個辭彙。

 

我比較納悶的是,蔣夫人西化很深,當年的葬儀都是西洋式。事實上,是開台灣西洋式葬儀的先鋒。怎獨獨那部份沒有洋化?怎不是用Dear husband,落款寫:Your truly……


 

言歸正傳,當年林語堂的《京華煙雲》是用寫英文的。中文版他最矚意郁達夫譯,可是郁達夫沒能完成。目前市面上以張振玉翻譯的版本較被廣為接受。據說,張是採意譯。而林語堂直至臨終前,對於中文版的《京華煙雲》沒一個滿意的。

 

我的問題當然不是原作者會不會滿意的問題。我的問題是:如果我用古代人的稱呼法,讀者有可能不會拿看金鏞小說或是其他古典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以清初閨閣為經緯的翻譯小說,他們有可能一看到這樣的稱謂,就額上三條線。我到底要不要把這一輩年輕人的閱讀習慣考慮進去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amethyst 的頭像
    linamethyst

    搬家中

    linamethy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